Claws Garden

小狗钱钱阅读摘抄笔记

好奇是好的,但是绝不能让好奇阻碍你做事。太多的人做事犹豫不决,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完全弄懂这件事。真正付诸实践比纯粹的思考有用太多了。

所言极是。我做事常有的一种行为模式是在真正做一件事之前会想先把里面的细节搞清楚,以获得我能做成此事充足的信心,胸有成竹之后再开始。仔细想想,之所以想了解大多数细节,想增强对这一事情全局的掌控,来源于对突发风险的恐惧。虽然也有,但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好奇心。比如,在开始使用一项新技术完成一个项目时,想把这一技术吃透再开始,就是因为害怕在做的过程中,因为里面的一些陷阱导致遇到难以排查的bug和问题,进而导致项目的延误甚至失败。有一定的计划性是必要的,但一定有度,应该在对项目整体流程有一定认识后积极开始行动,在行动中学习。否则,大概率会因为前期投入了过多调研时间导致项目不能迅速落地,甚至因为调研压力太大而放弃做这件事。另一个例子是,之前研究理财的时候,就希望能把里面许多细节和概念看明白之后再开始,奈何没有金融基础知识的我如果想快速上手这些金融原理,成为大咖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导致我一直没有勇气在交易所买入第一支股票或这ETF基金,股票理财之路迟迟没有开始。

关于好奇,应该是对新知识、新领域的向往。好奇和自信并不矛盾,好奇可以让人更积极地学习新的东西,而学习这些东西的过程又可以反过来增强自信。但是,如果有想做的事,马上开始做绝对比花大量时间停留在思考和学习上来的更有性价比,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往往比纸上谈兵带来的更为深刻,不易忘记。在变化飞快的软件开发领域更是如此。

不是试试看,而是去切实行动!如果你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纯粹是一种接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个选择——做或者不做。

当一个人说“试着做”的时候,往往有一层隐含的意味,即:对这件事情我没有信心,就算失败了也是正常的。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确实就像文中所说的,已经想好了退路,没有坚定的决心。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做一件事情,也发挥不出来自己的全部实力,容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放弃。但是,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要求自己对所有要做的事情都下定决心、全身心投入是不可能的。所以,何时需要下定决心就显得很重要,决定一件事情是否要做需要强大而果断的判断力。拥有这种判断力的前提是永远需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自己的目标,才可以快速根据对目标是否有帮助的标准决策是否要做。这也是书中小狗钱钱要求吉娅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确定自己的梦想并每天查看自己的梦想的原因。

在你还没有开始做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没有想象力的人是很难成就大事的。我们对一件事投入的精力越多,成功的可能性也越大。可是大多数人把精力放在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上,而不去想象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

也很符合。很多人有梦想,但是看到梦想和现实的差距(甚至很多人根本没有评估这种差距,而是根据身边人的看法就得出了结论),就认为自己不能成功、不适合做。这种想法扼杀了作为人的可能性。如果不敢想,也就不会做,更不会成功。人或许有天赋和天生的不足,但绝大多数别人能达到的高度,只要自己投入了精力,往往也可以达到。

你的自信程度决定了你是否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否相信你自己。加入你根本不相信你能做到的话,那么你就根本不会动手去做,而假如你不开始去做,那么你就什么也得不到。

非常通俗而深刻地说明了自信对于做成一件事情的意义。

其实从达瑞把精力集中在他知道、能做和拥有的东西上的那一天起,他的成功就已经拉开了序幕。这一决定使得一个孩子完全有能力挣到比成人更多的钱,因为成人经常把一生的时间都用来考虑他们不知道,不能做或没有的东西上。

又是自信的问题。我们看到别人的成功,往往只关注到那些显而易见的条件,并发现自己并不具备这些“条件”。例如,认为一个前辈之所以能成功,工资可以翻翻是因为他赶上了好的就业潮流,而我没有赶上这样的风口。显然这是在把时间浪费在思考自己没有的东西上,不能带来任何的实际价值。应该做的是思考现在利用自己的能力、兴趣和资源能做到什么,这些才能带来实际的收益。

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必须在72小时之内完成,否则你很可能永远不会再做了。

书中提到的72小时规定,值得参考。要做的事情要以强大的执行力迅速落实,否则就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拒绝拖延,拒绝沉溺于舒服的状态中。

(给欠债的人的建议)第一,欠债的人应该毁掉所有的信用卡。大多数人在使用信用卡的时候,会比使用现金时花的钱要多得多。第二个忠告是,应当尽可能少地偿还贷款——也就是大人们所说的分期付款。第三个忠告是关于消费贷款的,这时候贷款的人应当遵守的一个原则,就是将不用于生活的那部分钱的一半存起来,另一半用于偿还贷款。 所有的消费贷款都是不明智的。聪明的做法是只把以前积攒起来的财富用于支出。 最后一个忠告:债务人都应该在自己的钱包里贴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这真的有必要吗”。这样的话,当他站在收银台前的时候,就会想到不应该花太多的钱。

要清楚的知道,为什么各类信用平台看起来是白白让你赊账的。这里说出了其中的一点,赊账的时候,我们往往对自己已经花了多少钱感知能力变差,因为除了银行卡余额,还需要考虑信用卡账单上的数字,一个人才能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清晰的了解。不要小看这一点额外需要付出的精力,很多时候就会因为觉得麻烦只看了一边,导致我们以为自己还有很多空间可以花钱。第二点,使用信用卡本身就让人花费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费的这些时间和精力是否能抵过信用消费带来的一点点好处?这个问题的答案大部分时候是否定的。

关于第二和第三条忠告,书中的解释是看起来提前还清贷款是将肩上的重担卸下来了,实际上这个时候拥有的资产为0,也就是一无所有,这可不是目标。

最后一点忠告适用于所有人。消费之前的三思可以节省下来更多的钱用于培养自己的资产,也就是书中后面所说的“下金蛋的鹅”。

勇敢的人也会害怕,一个人虽然害怕却仍然敢于前进,这才叫勇敢。

恐惧是所有人都会有的,不受自己控制,真正的勇气是忍受这种恐惧并继续向前努力。

(当吉娅觉得自己什么就没做,朋友莫妮卡做了所有的活,自己和她就能拿一样的报酬是否有些不公平时)你干的活最多只值报酬的一半,另一半报酬源于你的想法和实施这个想法的勇气。

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付出的劳动,但没有注意到如何创造这个付出劳动的条件和机会所需要的努力。同样的,成为管理者和企业家不应该因为劳动不在自己而产生任何内疚的情绪,能获得报酬的永远不是只能通过劳动。

这挺难解释。这么说吧,钱只会留在那些为之付出努力的人身边。用非法手段取得不义之财的人,反而会比没钱的时候感觉更糟糕。

这句话让我想到之前看金融理财up主葫芦军师的视频他常说的一句话:人只能赚到认知内的钱。如果一个人的认知水平没有提高,而通过一些途径获得了意外的财产(不法的财产、中彩票等等),他也不能守住这些财产。这是因为他的认知水平只允许他拥有相匹配的财产,溢出的财产迟早会以各种形式回流到社会中,到那些真正拥有更高认知的人手中。所以,获得财富的第一步是武装自己的大脑。之前扶贫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的事件,扶贫小组为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补贴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力,没想到设备到达后,村民并没有想着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提高生产力进而摆脱贫困,而是立刻变卖了这些资产开了几天荤。如果村民的思想认知水平没有达到会用长远的目光,搭配当下的学习和努力来获得长久的发展时,单纯的物质补贴没有任何作用。对个人的启发是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认知水平,财富和其他的东西就会自然到来。

他们认为有了很多钱就可以改变处境。他们以为金钱会使人幸福。你父母就跟许多人一样有错误的想法。要想过更幸福、更满意的生活,人就得改变自身。这和钱无关,金钱本身既不会使人幸福,也不会带来不幸。金钱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坏。只有当钱属于某一个人的时候,它才会对这个人产生好的影响或者坏的影响。钱可以被用于好的用途,也可以被用于坏的用途。一个幸福的人有了钱会更幸福;而一个悲观忧虑的人,钱越多,烦恼就越多。

金钱会暴露一个人的本性。金钱好像一个放大镜,它帮你更充分地展现出你本来地的样子。好人可以用钱做很多好事。而如果你是盗贼,那你很可能会把钱挥霍在一些蠢事上。

这一段描述了一种金钱观:金钱只是道具,最重要的是这个道具被用在什么地方,也就是拥有者的目标。金钱可以用来获得他人的尊重,让人有机会和更多有趣的人聊天,汲取更多的知识,实现梦想;但是金钱也可以用来纵欲,冲动消费,甚至对他人造成伤害。

(汉内坎普先生会吉娅讲述了自己中断学业,靠着摄影在世界各地跑了13年的故事)我生命中出现了最美好的东西,是因为我做了原本不敢做的事。最珍贵的礼物是我们自己争取来的。克服了丢面子的恐惧,世界就会向你敞开大门!

所有人都会爱面子,都会害怕尴尬的场景而不敢做某些事。在下次遇到这种情景的时候,可以重新考虑一下,如果能够放弃所谓的面子,勇敢去做,最差会有什么损失(大概率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损失),但却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体验和机会。要记住,别人根本没有那么在意你,在意你的只有你自己。

恐惧总是出现在我们设想事情会如何不顺的时候。我们对失败的可能性想得越多,就会越害怕。当你朝着积极的目标去思考的时候,就不会心生畏惧。不需要搞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就像使用电一样,知道怎么用就行了。

我自己是一个从小就很害怕在很多人面前讲话的人。中学时期的每次英语课、语文课演讲我都会非常紧张,紧张到稿子念不顺,紧张到声音颤抖,四肢也忍不住发抖。一直到后来,我害怕做分享,害怕做汇报,总觉得自己能讲的东西好少,又害怕自己说的不够简单直接,别人听不懂。甚至会因为害怕太紧张而更加紧张害怕。这就是因为自己在开始之前总是会在大脑中模拟各种不顺利的情况,没有给别人留下很好印象的场景,担心自己做不好导致的。其实不妨这样去想:我只需要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以自己认为可以的限度讲明白就可以了。别人听不明白,这已经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他的问题。演讲大多数也都有提问的环节,是一种本身就需要依靠演讲者和听众互动才能完成的活动。演讲中如果存在语言表达的问题也无需在意,并不是每个人说的每句话都能像专业的演说家和脱口秀演员一样,非常流畅。而听众的注意力焦点也会放在理解所说内容上,就算偶尔忘记一个词或说错一个词,听众大部分时候也能理解意思,根本不会在意这一点点细节。退一步讲,本来我们也无需可以给别人留下擅长演讲的形象,就算留下不善表达、不善演讲的印象又如何呢?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领域和暂时不擅长的领域,他人的信任完全可以建立在其他的方面。过度注重时时刻刻、方方面面都必须展示出好形象只是一种完美主义的自我满足,是学生时代继承下来的傲慢,体现了对自己认识的不足。完全可以努力朝着积极的方向思考:能做出这样的分享至少让我混了个脸熟;不论是好的印象还是不好的印象都是印象,能让别人想起来我;可以当成一个自我营销的机会。广告中还有专门的土味广告呢,不是照样有效果吗?并不是所有人都要表现得完美才能获得认可,况且获得认可也不应该是目标。

投资比多数人想象得要容易得多。因为基本上我们只需要注意三点。

  1. 应该把钱投资在安全的地方。
  2. 我的钱应该下很多“金蛋”。
  3. 我们的投资应该简单明了。

以前总会容易把投资理财想的很复杂,例如36存单法来折腾定期存款,或者摸索各种量化交易策略来在股市中赚钱。但小狗钱钱中说了,挑选好的投资理财渠道其实并不难。这三点对应了三个关键词:安全,高收益,简单。尤其是第三点,我一开始看到这一点还是挺受冲击的。我之前对投资的印象是,要想办法寻找没人关注的机会和发现不为人知的规律,折腾出别人折腾不起的东西和复杂操作才能赚到钱。如果想通过投机取巧赚到大钱,应该是这样没错,但是对于不以此为业的人来说,总是各种折腾并不利于投资的长期坚持。人本质上是想偷懒的,是想尽可能少管事。如果一件事情,需要两步操作才能完成,它往往就会比只需要一个操作就可以干净利落地完成的事情更难坚持。因此,简单直接、便于操作的理财方式很重要。

如果你没有做今天这件事,你就永远不会知道,给自己一些压力之后,你能够做到些什么。一个人觉得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往往是那些做起来最艰难的事情。

没错,如果每天工作中做的都是简单、重复的劳动,不仅没有什么成就感,也不会有任何进步。相反,如果每天做的都是从未接触过的、富有挑战的工作,那每天自然就是学习的机会。积极接收有挑战的工作,不断试探自己的潜能,是人生一大乐趣所在。

如果我们打算投资买基金,就要准备把自己的钱在里面放上510年。对于那些能等这么长时间的人来说,基金几乎是一种零风险的投资。基金符合投资的一切要求。如果能够在510年内不动用这些钱,基金投资是很保险的,它会带来丰厚的利润。平均收益率12%是有可能的,参考很多成功的基金,长期以来,它们的利润都保持在这个水平上。

书中提到了基金这种理财形式,以美国的一些指数基金为例,收益率确实是比较高的,如果打算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投机,挑选一些基金确实不错。基金本身就分散了投资风险,最好再采用投资2~4中基金的形式进一步降低风险。书中还提到了挑选基金的注意事项:

挑选基金时的注意事项:

  1. 基金应该至少有10年历史。假如它在这么长时间内一直有丰厚的利润,那我们可以认为,未来它也会运作良好。
  2. 应该选择大型的跨国股票基金。这种基金在世界各地购买股票,一次分散风险,所以十分安全。
  3. 对基金的走势图进行比较。我们应该观察在过去10年间哪些基金的年终利润最好。

认同第1点和第3点,为了安全和比较,应该选有历史的基金而不是新成立的基金。对于第二点,其实还可以调查一下,应该也有类似的基金,其中的仓位投资了世界各地的股票。之前只知道投资一个市场、跨国公司的指数基金,还没有了解过这种投资多地股票的基金,听起来确实会更加保险。

有一个相当简单的公式,如果你们运用这个公式的话,可以不用去看哪些又复杂又麻烦的表格。它的名字叫72公式。你们直接用72除以你们投资的年利润百分比,得出的数字就是这笔钱翻一倍所要的年数。

这个简单的公式也可以记录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72公式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更好地建立对于各种利润率的直观理解和概念。例如,如果是12%的利润率,本金在仅仅6年时间中就可以翻倍,非常夸张。短时间过高的利润率需要承担很多额外的风险,更重要的是要做时间的朋友。

以前他(爸爸)曾经怀疑自己究竟适不适合独立创业,但现在他知道,只要学会把某些自己不喜欢做而又不擅长做的事情交给别人就行了。

工作中也是如此,学会借助他人的力量,自己可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不要为失去的东西而忧伤,而要对拥有它的时光心存感激。

以乐观、积极的心态看待一切变化吧。

我们应该保护弱者,不能歧视少数群体,不要对不如自己的人颐指气使,不要追逐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力。

我们推崇一种聪明的、简朴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宁愿购买一件一流产品,也不要不停地购买许多地二流产品。而且,不要仅仅因为一件产品地外观不再时髦而新产品正在流行,就不断追逐新鲜的东西。

这符合长期注意的思想。哪怕买1件好的,也不买10件差的。

心理治疗师和企业家彼得戈培尔认为,思考可以是一种享受,而工作会带来无穷乐趣。具有横向思维能力的人将会收到欢迎,青少年完善自身的愿望和对独立的追求不应被遏制。

对应孩子们层出不穷的愿望,大人们把迅速满足他们的需要当作一剂速效镇静剂。于是孩子们失去了在发展心理学中被称作进取心和承受力的能力。被宠坏的孩子缺乏应对艰难时刻的心理准备。

为什么宠着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对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这里给出了一种解释。后记下面提到了一些保护儿童权益的问题。

如今很多地区加强对儿童的保护,虽然有很多好处,但也有消极的一面,造成了儿童与社会的日益隔绝和童年期的延长,以及对孩子们过分保护和幼稚化的倾向。要想找出一个适合我们这个矛盾时代的对“童年”的解释,重要的是不要继续把孩子们培养成温驯听话的小绵羊,不要再用喂他们镇静剂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职业素质教育。

#生活 #阅读 #财务